《子宫肿块的多模态MRI评估》课题于2018年成功立项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田宗武带领团队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圆满地完成研究工作。2020年12月15日中午在临床楼205教室面向影像学院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召开结题汇报交流会。田宗武老师针对此项研究工作做了如下汇报和交流。
一、研究内容:从子宫肿块形态及范围、各平扫序列上病变信号及信号均质性、抑脂序列病变表现、病灶边缘及包膜、子宫内膜及结合带变化、增强后信号变化特点,综合探讨评估子宫肿块,研究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分期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通过采用磁共振轴位(T1WI、T2WI、T1WI抑脂序列、T2WI抑脂序列)、矢状位(T2WI、T2WI抑脂序列)、冠状位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肿块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静脉注射GD-DTPA后行T1WI抑脂序列轴矢冠三个方位的增强扫描。
三、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是联合应用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综合评价子宫内膜常见肿块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为子宫内膜常见肿块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依据。子宫内膜常见肿块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等。
四、发表论文:此项研究发表两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子宫膜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2期;《子宫内膜息肉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发表在《海南医学》2020年第12期。
五、研究意义:子宫内膜肿块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这些疾病都是在临床上的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属于良性病变,在临床上准确地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指导临床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而MRI能为临床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并能指导临床对恶性肿块进行分期、预后的判断。MRI对子宫内膜肿块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此次结题汇报会,影像学院师生的科研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了一些科研方法,对影像专业的新技术新进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将会推动医学影像学院的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图、文/张杰)
(编辑/李佳璇)
(审核/田宗武)